首页 新闻中心 部门动态
七星峰上峰烟志 半部抗联血色魂
翠峦叠嶂,危峰摩天。在桦南大地的东北角一座七星峰巍峨耸立,这里的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烽火记忆,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雄热血。从密林中的兵工场遗址到峭壁上的作战工事,从零下四十度的潜伏到以少战多的突袭,这座海拔不足千米的山峰,承载着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缩影。
桦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尔轩:89年前,这片看似沉寂的山林就是当时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密营根据地,而我身旁就是东北抗联第十一军兵工厂遗址,我们的抗联战士们用原始、最简陋的方式制造出枪支弹药,及时输送到前方部队,增强了抗联部队作战能力,这片土地见证了众多爱国将领同日军进行英勇斗争的一些场景。本地百姓称颂道,“一座七星峰,半部抗联史”,曾经的抗联战士用自己的热血在这座山峰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斗争印记。
七星峰因七座错落有致的山峰得名,主峰海拔852米,地势复杂、山高林密,人迹罕至而成为当年东北抗日联军最大的后勤基地之一。1936年秋,东北抗联独立师决定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在七星峰(七星砬子)南坡开展筹建兵工厂工作,在克服重重困难下终于建成了弹药、制枪、修械三个车间,制造和修复了大量弹药、枪支。1936年10月以后,五军二师、八军四师率领抗联部队先后进入七星峰山区挖战壕、修工事、建密营,创办军事学校和被服厂,为部队安营扎寨、修整训练、召开会议、转战游击、补给保障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桦南县博物馆副馆长 李广庆:七星峰树木繁密,山峰比较陡峭,特别适合抗联战士的隐蔽和防御,他们选择在这建立兵工厂和密营。1936年的冬天,大雪封山,积雪已经覆盖到了膝盖,他们用人拉和肩扛的方式,将车床运送至兵工厂,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利用围坝发电,战士们冬天手摇车床生产,手上常年都有冻疮。没有钢材的情况下,他们袭击长发屯的火车站,抢夺日军的铁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生产出了匣路子枪、直靶式机枪等枪支1000多支。
桦南融媒体记者 康尔轩:听说当时七星峰上也发生过很多次战役。您能帮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吗?
桦南县博物馆副馆长 李广庆:当时兵工厂的建立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对我们七星峰进行了多次的围剿。1939年1月份的时候,日军集结了3000多兵力,袭击了我们的七星峰。当时守护兵工厂的战士和工人大约有80人,掩埋了机械,和日军进行了奋死的抵抗,共击毙日军100多人。日军在久攻不下竟然使用了毒气弹,77余名战士壮烈牺牲,这种抗联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